生活。旅行。美食。札記

為什麼我們要把東西留在身邊

日期:2020/08/30

某天回到板橋家,發現隔壁社區的小游泳池拆了。原本是游泳池和社區花園的場地擺了幾台怪手正在作業,本來從停車場入口看過去被擋住的天空忽然變得遼闊,看得到對面的公寓和遠方的天空。

這個泳池乘載著我的童年記憶,小學時有幾次暑假,我會跟著老爸早起晨泳,也在那時候跟老爸和鄰居大人們學會了自由式和蛙式。過2.3年之後大人們不再去游泳,反而我會自動自發早起弄早餐之後去游,偶爾會在泳池遇到同年紀的鄰居,游完之後約在家裡打電動。

印象中,上國中或是高中之後,這個泳池好像就幾乎沒有開放,它本來就只開夏天3個月左右,一開始是2年1次,後來是不規律開,很快就再也沒看到有營運了。最大的原因就是維護泳池的成本太高,也沒有多少住戶要使用這個太小的泳池,連我都是跑去遠一點的大泳池游泳。從我家往窗外看,就可以看到泳池剝落的磁磚和脫皮風化的地板。

就這樣,荒廢的泳池擺了15年左右,可能更久,但我想如果不去翻資料的話,沒人能精確知道它最後一天營業是什麼時候,就是這樣一個不被關心的泳池。

現在隔壁社區終於決定拆掉了。我猜可能最差都可以拿來當停車場使用,增加大樓的收入,也就是所謂的活化場地用途。怎麼想都覺得,真的太晚拆除泳池了,畢竟如果當停車場使用,這塊空地停個20台車,每一台車一個月收2,000元,過去15年就可以收入720萬,如果停車費收更多或是停更多車,對社區的貢獻就更大。即便當作公園使用,也可以讓社區的老人小孩住戶有個閒聚走動的空間。

大家都懂活化的好處,當然這種社區的大事,想必也是要有很熱心且不怕麻煩的管理委員會來提議執行,不然絕對是一年拖過一年不會處理。因為中間可能會有一些法律、利益、人情的問題存在。但我想,如果泳池能早一天拆除,對大家都好,不是嗎?我們生活環境中也有很多這種不被注意,但其實大家都很清楚不會再去使用的東西,就這樣佔據我們的空間,那為什麼不處理呢?

有4個原因為什麼我們要留下東西:
1) 情感投射 – 我們對物品有感情,也就是投射了一些記憶在物品上,當我們要丟掉的時候,就會產生罪惡感。
2) 市場價值 – 例如收藏品、絕版品、古董,感覺放個30年之後會有人來高價買走的木器瓷器鐵器銅器。
3) 可用性 – 有用的東西,雖然現在沒在用但它還沒壞掉,東西是好的,丟掉浪費,所以不能丟。
4) 為了以後要用的 – 跟可用性很像,等到有朝一日會用到,等多久不重要,但有一天會用到。也許是子孫用到,但反正就是留到用到的那一天。

但這樣是對的嗎?我不認為。留下東西的原因有很多,但站在利益的角度,當中長期用不到的東西,就該處理掉,活化這個空間之外,也可以省下大量的時間,也就是不斷整理舊東西的時間,或是在舊東西裡面找尋的時間。

前面提到的泳池,完全閒置擺著這麼多年,如果在關閉營業後3-5年就決議拆除另作他用,這段時間使用這塊空地帶來的效用,一定比把廢棄泳池佔據的效用大很多。社區的空間是共用的,大家都不在意多擺個用不到的泳池在那邊,但家裡空間是自己的且有限的,為什麼要擺放用不到的東西呢?

前幾年看了斷捨離這本書,雖然細節已經記不清楚,但從自己收納整理東西的心得來說,第一步就是先把用不到的東西送人或是丟棄,分辨出想要和需要的不同。這幾年實行下來,逐漸把家裡和公司的東西減少很多,空間空出來之後剩下的東西也很有條理的擺放。

把生活中的雜物降低到最少之後,在購買東西的時候會更清楚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, 如果真的是需要,就會買選擇品質很好但價格昂貴一點也無妨的選項,總比買了便宜但是低品質的東西,壞掉了又捨不得丟掉來得好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